市場的錨定效應



這是蒼穹獵鷹第299篇演化日記

市場的錨定效應

本文只是小編的觀點分享,列舉的數據和邏輯只為了分析說明,不構成任何的投資建議。

最近在讀梁宇峰博士的《常識的力量》,是他關於價值投資系列作品中的一本。梁博士曾長期擔任東方證券研究所所長,在業內頗具影響力。

現在他離職出來創建了“益研究”,致力於傳播價值投資的理念和方法論,為普通投資者提供機構級的證券研究服務。

中國結算25日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19年3月突破1.5億以來,投資者數量不斷增長,到2022年2月25日已達20000.87萬。這意味著,投資者數量首次突破2億,而且以個人投資者居多。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報告,都是面向機構的,很少面向個人投資者。

梁博士創業的目的,就是向廣大的個人投資者傳播正確的投資理念。這肯定很難,不管做成與否,都很值得欽佩。

1/3  基本面投資

筆者在書中提到,把“價值投資”改成“基本面投資”,可能更加貼合實際,小編也很贊同。

原因有兩:一是基本面投資包括價值投資和成長股投資。其實很多時候,提到價值投資往往也包括成長股投資,概念存在模糊,用基本面投資可能更加準確。

二是價值投資集大成者,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所有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要不然難道還要進行無價值投資嗎?”

所以,用基本面投資來概括此類投資方式。

要理解基本面投資,首先看看什麼是基本面。

基本面是指對宏觀經濟、行業和公司基本情況的分析,包括公司經營理念策略、公司報表等的分析。它包括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和上市公司基本情況。

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包括財務狀況、盈利狀況、市場佔有率、經營管理體制、人才構成等各個方面。

基本面投資是基於基本面分析基礎之上。

基本面分析又稱基本分析,是以證券的內在價值為依據,著重於對影響證券價格及其走勢的各項因素的分析,以此決定買賣何種證券及何時買賣。

基本面分析的都是硬性指標,而公司經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並不能根據數據得出確定的結論。

就像一個學生各科考試成績都很好,但並不能由此就判斷他以後就肯定成功,只能說他成功的概率高。

成功,還需要情商、逆境商數、社交能力……這些軟能力很難通過考試或者面試測量出來,另外還需要機遇。

2/3  錨定效應

基本面投資,就是通過行業公司基本面分析,為股價提供一個“錨”,作為高估低估的標準。

作者在書中談到,個人投資者最常見的一個誤區,就是把買入價格當作錨,來衡量盈利還是虧損。

錨定效應是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4年通過實驗發現的,指的是人們在對某個事件做出定量估測時,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資訊所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也就是說,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容易受到初始資訊或熟悉資訊的影響,並不自覺地以它們為參考。比如在股價10元的時候買入,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這個價格設定為“錨”。

錨定效應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屬於行為經濟學範疇,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不難理解,創立併發展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現代金融學以及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有兩個前提:第一,人是完全理性的;第二,資訊是完全充分的。

現實中,人並非完全理性的,資訊也是不充分的。

筆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兩個賣煎餅果子的小攤,當顧客過來買煎餅果子的時候,攤主A問顧客“加不加雞蛋?”,攤主B問顧客“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請問這兩個小攤的生意哪個更好、賺的錢更多呢?答案無疑是小攤B。

為什麼呢?這就是錨定效應下產生的結果,小攤A給顧客提供的選擇是0和1,小攤B給顧客提供的選擇是1和2,此時兩個小攤給客戶定的錨是不一樣的。

除了以上例子,各行各業都經常利用錨定效應來影響消費者做決策,可以說,設置錨定效應是商家的慣用“伎倆”。

錨定效應還經常出現在許多金融和經濟現象當中。例如,當指數從2500點一口氣漲到3000點的時候,人們可能會認為指數3000點太貴了。但是如果指數先從2500點漲到3500點,之後再回落至3000點,這個時候很多人會覺得3000點挺便宜。

同樣站在指數3000點的位置上,為什麼人們對股市的認知會產生這樣的偏差呢?因為錨定效應。當指數從2500點直接漲到3000點時,人們以2500點作為錨,而當指數從2500點漲到3500點再回到3000點時,人們心中的錨變成了3500點,自然就會產生認知偏差了。

但事實上,無論是2500點直接漲到3000點,還是2500點漲到3500再跌到3000點,都是3000點,估值和基本面是一樣的,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沒有任何區別。

一般來說,“錨”只要受到人們的注意,無論其數據是否誇張、是否有實際參考作用,或對決策是否有幫助,該錨定效應都會起作用。

查理·芒格曾說:錨定效應危害最大。人的思維一旦錨定,就容易得出荒謬的結論。

對於基本面投資者來說,應該錨定的是由公司基本面得出的內在價值,而不是歷史股價,也就是說,價值投資者要忽略過去的股價表現,而根據股票的內在價值和當前股價的關係進行決策。

3/3  關於估值

關於估值,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自由現金流折現法,也被稱為絕對估值法,英文縮寫DCF。

但這個估值方法太複雜,個人投資者很難用得上。而且選擇不同的折現率,得到的估值相差甚遠。

筆者在《估值的力量:投資核心和落腳點是估值》中提到動態估值法:公司合理估值=(公司未來3年的有效盈利預測×估值倍數)/(1+貼現率)³+未來3年盈利之和×30%

除此之外,還有相對估值法,比如本益比、市淨率等等。本益比還有參考價值,但市淨率卻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不能產生現金流。

小編用得比較多的是唐朝估值法和馬喆估值法,在第227篇公眾號文章《五種估值方法》裡有詳細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閱讀。

無論哪一種估值法,強調的都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就連查理·芒格也說過:“巴菲特有時會提到折現現金流,但是我從來沒見過他算這個。”

公司到底值多少錢,通過基本面分析得出一個大致的數值,作為股價的錨。當股價超出這個範圍,可以認為是高估,低於這個範圍,則是低估。

本文只是小編的觀點分享,列舉的數據和邏輯只為了分析說明,不構成任何的投資建議。

· END·

  推薦閱讀:

  醫療後市場的思考

  黃金的4套定價邏輯

  AI與“治未病”

文章來源:格隆匯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