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从2022财报,理解阿里巴巴

2021年阿里巴巴宣布过一个宏伟的回购计划,要用150亿美元来回购自己的股份。去年我们说,如果这150亿回购真的能够实施完成,就会成为中国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回购记录。

谁能够打破这个记录呢?我没有想到,竟然是阿里本里。到了2022年3月,就在这个150亿美元回购计划已经进行了92亿美元之后,阿里又宣布说,要把这个回购计划的规模从150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到250亿美元,将在2024年3月之前完成。

我们老说「商业世界里,钱是最诚实的战略语言」。阿里做出这个决定,完全证明了它在3月份对市场环境和对自己的高度信心。

但紧跟着的3月底就出现了一个变故:国内的Omicron疫情开始蔓延,先后冲击了深圳、上海、北京这些消费和生产重镇。到了4月中下旬,全国更是有超过80个城市报告了确诊,紧随而来的就是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在3月和4月的同比负增长。

所以阿里的回购决策如果再挪后半个月,不知道还会不会如约发布。

等到了5月底,阿里巴巴又发布了自己的2022财年的业绩报告,我在当中似乎也读出了一点点它的复杂心境。阿里说:

2022年3月中旬以來,集团的中国业务受到国内尤其是上海新一波疫情的严重影响,考虑到疫情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公司决定不给投资者们提供新财年的财务指引了。

阿里所说的财务指引是什么呢?是自己给自己做的业绩预测。像我们以前讲过,药明康德预计自己2022年能够实现65%-70%的收入增长,这就等于是给出了自己的财务指引。上市公司自行给出这种预测,一般可信度都会比较高,所以投资者们也经常基于这种公司的自我预期来给它估值。

那阿里是觉得前途渺茫了吗?也不是。阿里的董事长张勇在业绩电话会上又说:

历史上,任何经济的发展总是波折前进的。长期来看,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会夯实业务基础,专注创新与客户价值,为阿里的长期发展做好打算。

张勇这段话,相当于把当前中国经济禁受的压力,仅仅看作是历史的抖动。他等于在说,在历史的抖动期里,阿里的重点不是增长,而是去打基础、练内功,好在这个抖动结束后,中国经济恢复之后继续跟上。

阿里在过去这些年里面一直被视为中国消费经济的晴雨表。所以你要是身在中国,不妨把阿里和张勇的这些判断当作参考,来理解大势和安排自己的人生计划。

那么,阿里在这段抖动期里,都怎么去理解和消化时代的巨变,又怎么安排它自己的战略侧重呢?我们正好可以借着它这份2022财年的业绩报告来了解一下。对了,这还不算是它的正式年报,它的正式年报是需要经过审计的,信息也会更丰富,所以估计要到7月份才会出来,我们先简单借着当前这份财务报告,看一看阿里在业绩规模和业务结构上的变化。

 

 

先报一下关键数据吧,帮我们对阿里的总轮廓有一个概念:

截至3月31日的2022财年,阿里的消费业务在全球的年度活跃用户达到了13.1亿,比上一年增加了1.8亿。其中中国消费者超过了10亿,比上一年增加了1.1亿。阿里说,在中国有了10亿消费者,这可是一个里程碑数字,比它整个集团的原定目标要高。不过,你得弄清楚,这个10亿消费者不光是它的电商零售业务的用户,也把它的高德、飞猪这种平台的用户加到了一起。具体到零售电商业务,年度活跃用户是9亿。

阿里2022财年的平台总流水是8.3万亿,同比增长率大概是2.5%。也就是说,阿里在过去一年,用户的增长势头还是挺喜人的,但人均消费不如2021财年。

另外,这8.3万亿是平台流水,不能够算成阿里自己的总收入。阿里自己的年营收是8530亿元,净利润是1364亿元。年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19%,净利润却下降了21%。你看这几组数据也说明,阿里作为消费经济的晴雨表确实是在跟我们的经济大盘共振。

你可能记得我们之前讲过,腾讯在2021年的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5601亿和2248亿,阿里的表现仍然是总收入比腾讯高,净利润比腾讯低。这也跟它的重资产运营有关系。

员工数量呢?截止到2022年3月31日,是25.5万人。阿里的一季度确实在裁员,25.5万这个数字比起2021年12月31日少了将近5000人,不过要是跟上一个财年的年末相比,还是多了3000多人。

 

 

接下来我们去看阿里的业务结构。在2022年,阿里拆分自己业务结构的方式跟上一年不一样了。

在2021财年,阿里是把自身业务拆成四块来看的:

第一块,阿里称作核心商业,也就是把它所有境内外的零售批发商业、物流服务和本地生活服务都算进去。你听到「核心商业」这几个字你就知道,这一块儿一定是阿里最倚重的业务板块,核心商业板块在去年数字上确实也很争气,给阿里贡献了总收入的87%。

第二块是云计算,也是阿里新崛起的支柱业务。

第三块是数字媒体及娱乐,也就是优酷、阿里影业、游戏等等

第四块叫创新业务。在上一个财年,高德、钉钉和天猫精灵都算在创新业务里。

结果到了2022年,阿里把业务板块分成了7块:

第一块叫中国商业,也就是中国市场的零售和批发业务,这一块的年收入贡献是5927亿元,仍然是重中之重。像淘宝、天猫、淘特、淘菜菜、天猫超市、盒马、阿里健康和高鑫零售这些零售业务,以及像1688.com这种批发业务,都算在中国商业里;

第二块叫国际商业,也就是海外市场的零售和批发业务,这块收入贡献611亿元。像速卖通、Alibaba的英文站、东南亚的Lazada、土耳其的Trendyol以及巴基斯坦的Daraz等等,都放在这里;

第三块叫本地生活服务,也就是基于地理位置给用户提供的「到家」或者「到目的地」的服务,这块收入435亿元。像饿了么、高德、飞猪、淘鲜达都算在这里面;

第四块,菜鸟,也就是阿里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业务,这块收入461亿元;

第五块,云业务,包括了阿里云和钉钉,收入746亿元,对了,要是单看阿里云的话,过去一年利润11亿元,阿里云运行了13年首次盈利了;

第六块,数字媒体及娱乐,优酷、阿里影业和游戏等等,收入323亿元;

第七块,创新业务及其他,像天猫精灵、达摩院放在这里,收入28亿元。

你发现没有,跟2021财年相比,阿里把当初的「核心商业」板块,又拆成了4大块: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菜鸟。

这个调整,我们最直观的理解就是,这些业务纷纷可以独当一面了。而另外一层理解,可能跟2021年底阿里进行的一次系统架构调整有关系。

在2021年12月,张勇发过一封内部信宣布说,阿里要升级成「多元化治理」体系,不再像多年来那样,把业务按照2C和2B来区分了,而是要把各条业务线重组为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两大板块。

所以原来负责天猫、淘宝的蒋凡,要把天猫、淘宝都交出去,他本人要转身去负责「海外数字商业板块」,海外市场的批发和零售业务他都得管起来。而原来阿里2B业务的负责人戴珊,则把天猫、淘宝给接手过来,跟其他的国内零售批发业务一起,组成「中国数字商业板块」。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调整呢?张勇当时的解释是,竞争格局越来越激烈了,阿里必须决策更高效,行动也更统一。你想,让做天猫、淘宝的蒋凡去做海外电商,这是希望把天猫、淘宝的崛起经验复制到海外市场上;而让负责2B业务的戴珊来负责国内电商,这是要用2B的产业力量给国内电商的业务加深内力。

前面说到的第五个业务板块云业务,这一块跟去年比也有一点微妙的差别。在上一个财年这个业务还叫云计算,里面只有阿里云一块业务。不过,去年阿里云就开始提一个战略叫「云钉一体化」,意思是用自己的办公软件钉钉来跟阿里云打配合,用钉钉去帮阿里云吸引新的企业端客户。

所以在上一年,钉钉还被放在「创新业务」里,无从归类,而到了这一个财年就彻底跟阿里云整合到了一起,并称为「云业务」了。

 

 

好,这是阿里巴巴集团在过去一年,面对增长压力,在业务结构上给自己开出的处方。

再简化一下的话,我认为它的关键战略是:在供给端打配合战,来应对大环境的变化和新对手的崛起。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鸡汤「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这句话是不是正确我觉得也分语境。至少阿里这些调整说明了一件事:面对巨大的变局,更重要的是去尊重事实、尊重对手,根据环境和对手来制定策略。这在当前比反复找自身的毛病要重要。

阿里在这份2022年财报里还点名了三个新的业务:淘特、淘菜菜和小蛮驴。它作为一家万亿级别的平台公司,又被视为中国消费经济的象征,又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里,偏偏在这会儿,在旗下并行的上百条业务线里,特意挑出了3个新业务在财报里点名,我感觉多少意味着它所看好的未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