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那天,中国证监会、中国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了一份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这个消息在中国证监会的网站上一发布,京东、拼多多等十几个热门中概股就迎来了久违的集体大涨。虽然这个大涨很短暂,很快又被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加息讲话给打下去了。
但不管怎么说,2020年以来,在美上市的中概公司就因为美国突然增加的审计要求,而面临退市风险,受了不少夹板气。这次这个监管合作协议,是两年多来双方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突破性进展。
《商业参考》在此前一直断断续续提过中概股这个夹板气的由来,借着这次机会,我想跟你完整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缘起。
你知道,中概公司面对递交审计底稿和退市二选一的境遇,是从2020年开始发生的。2020年底,特朗普政府签署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这个我们提过很多次了。
不过,整个美国动心思要严加问责外国来美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起因要追溯到更早,到2001年。
2001年的时候,美国资本市场出了一件大事:明星能源公司安然,突然公开承认自己造假,还申请了破产保护,这让它的大批投资者和债主都损失惨重。安然之后,美股上市公司又接连爆了好几次雷,一时间资本市场失去了信用。
而美国的资本市场代表的可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绝对不能垮。于是,美国在2002年就出台了一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这个法案给会计师事务所们提要求说,无论是美国事务所还是非美国事务所,只要你负责给在美上市的公司审计财务报告的,你就都需要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给出独立意见,也就是必须表态说这份报告你能不能负责。美国还专门设立了PCAOB这个机构,会计委员会,来负责监管这事儿。
按照《萨班斯法案》的规定,全世界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只要为在美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就都要注册成为PCAOB的会员才能干活儿。成为了会员,就有责任接受PCAOB对自己的自主调查,查阅自己的工作底稿,开展现场检查等等。
这十几年过去了,PCAOB已经跟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它的注册会员里面,中国境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有30多家。
不过,PCAOB在中国的工作是比较被动的。因为按照中国《证券法》的规定,境外证券监管机构不得在中国境内直接进行调查取证等活动。未经中国政府同意,中国的公司和个人也不能擅自向境外提供与证券业务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
那怎么完成境外审计监管呢?2009年的时候,中国监管层出过一份《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说:现场检查应以我国监管机构为主进行,或者依赖我国监管机构的检查结果。
于是在过去这些年里,两边的监管方就一边在这个基调上陆续达成了一些谅解,一边陆续让200多家中国公司登陆了美股。
但等时间到了2020年,美国本来就已经开始把中国视为贸易竞争对手了,中概公司当中,当时又爆出了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所以到了2020年底,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签署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相当于是给《萨班斯法案》做了一次大迭代。
这份新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跟《萨班斯法案》相比,增加了两个关键约束:
一个是,在美上市的外国企业要证明自己不是归外国政府所有,或者被外国政府控制,而且得向PCAOB提供财务底稿。
另一个是,一家上市公司要是连续三年没有提交财务底稿,美国的证交会(SEC)可以要求它退市。
这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本来是约束所有公司的,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整个市场更多地把这个法案视为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战之外,又在资本层面对中国公司进行了加棒制裁。
这些政治意图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我们站在技术的角度看,美股监管者认为,我这个法案挺合理的:你来我的场子融资,你不得遵守我定的游戏规则吗。但这对已经上市的中国公司而言,却是不合理的:我当初进场的时候,你可没这规矩,你是玩到一半才改的规则。
在当时那个阶段,美股市场上已经攒下了200多家中国企业,每年从中国市场去往美股上市的新公司还有30多家。这么一来,两边别扭上了,到了2022年7月份,已经有159家中概股公司进入了这个“待退市的名单”。
那怎么办呢?中概公司们就兵分两路来解决问题:
一路是,8月12日,你可能也听到这个消息了,中石化、中石油、中国人寿、中国铝业和上海石化这5家中国的央企和国企,同时宣布要从纽交所退市。
这几家中国公司,手头的业务数据是能够反映中国的国计民生的,有心人借助它们的数据完全有可能推演出中国的宏观和产业环境变化来。而美国市场对它们来说,现在融资价值也有限,所以对它们来说,选择退市是最优策略。
同时呢,另外一批,像蔚来、贝壳、bilibili、阿里等民营中概公司们,就纷纷开始把香港市场当作兜底市场来用。这个我们讲过了,要么去双重上市,要么去二次上市,以备将来要是在美国被动退市的话,还有一个替代市场可以用。
这就是此前整个事情的大概经过。
而等到8月份,这次中美合作审计的消息一出来,大多数民营中概公司暂时松了口气。
为什么呢?你来听一下这个合作的大概内容。
中国证监会的公告说,这个监管合作协议有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确立对等原则。协议条款对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中美双方都可以依据法定职责,对另一方辖区内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被请求方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力提供充分协助。
第二,明确合作范围。合作协议范围包括协助对方开展对相关事务所的检查和调查。其中,中方提供协助的范围也涉及部分为中概股提供审计服务、且审计底稿存放在内地的香港事务所。
第三,明确协作方式。双方将提前就检查和调查活动计划进行沟通协调,美方须通过中方监管部门获取审计底稿等文件,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对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开展访谈和问询。
你别因为我在念套话就觉得不耐烦。你再来看一下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那边的公告,你就会发现,两边各自在这份合作协议里拎出的重点有微妙的差别。
PCAOB在官网上说,这份协议在三个维度上给了PCAOB完全权限:
第一,PCAOB有权自行决定对哪些事务所、审计业务和潜在违规行为展开调查,不需要跟中国官方协商;
第二,PCAOB有权查看完整的审计底稿,并根据需要留存信息;
第三,PCAOB可以直接跟审计调查相关人员面谈,并保留证词。
你看,是不是两边说的不太一样。美方强调的是我想查谁就查谁,而中方强调的是你能查我,我也能查你;美方强调的是我要能看完整审计底稿,中方则强调,你想查看的这个完整审计底稿,需要通过中方监管部门来获取。
两边的表述虽然没有正面的冲突,但各自都留出了自己的安全线。
这份协议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你注意到没有?双方达成的共识是,主要的监管调查对象,并不是阿里、贝壳这些中概公司们,而是给这些公司做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们;PCAOB想要调取的审计底稿,也是存放在事务所的那个版本。
中国证监会对这件事还特别有一个解释说,这些审计工作底稿,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的“工作记录”,记载的是审计师有没有在尽职尽责地查验信息的准确性。所以,一般来说不包括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企业底层数据这一类的敏感信息。
证监会还说,在中美审计监管的合作协议里,还对合作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环节也做了约定,比如针对个人信息等等特定的数据,设置了专门的处理程序,会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监管。
也就是说,中美达成的审计监管合作协议是:中方同意美方的审计底稿要求,但审计工作和审计材料只在会计师事务所里发生,不直接触碰上市公司。
好,这是我想请你留意的,中国和美国在跨境审计监管层面实现的合作突破。这是过去两年多以来,双方为数不多的、有建设性的合作探索。
我觉得,这是把中概股问题从政治议题重新拉回到了法治和技术议题的范畴来讨论,这还挺好的。美国的态度以后会不会再恶化这个我们不知道,但中国确实再次展露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价值主张。
我们在40讲提过一个概念:更高水平的开放。全球化是符合中国利益的,怎么在逆全球化的政治呼声当中坚持全球化呢?我们当时说,重要的就是别赌气。别人越是不想跟你玩儿,你就越是要无可挑剔地参与到全球化里去。
西方提议碳中和,中国参加;美国主导又推出的CPTPP协定,中国也报名参加;新加坡、智利和新西兰牵头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也报名参加。这之外,中国自己也去开各种“牌桌”,一带一路、RCEP,尽量让自己有更多的触手跟世界直接相连。
PCAOB主席还说,9月中旬PCAOB会派工作人员到香港来测试这个协议是不是可行,然后在12月之前给出判断,看是不是真的能够按照约定条款来落实推进。
所以,我们也可以到时候再观察这份协议到底会如何运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