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美国智库宣称美国政府不应承诺防卫台湾

你好,我是徐弃郁,欢迎来到《全球智库报告解读》的周报栏目。本期周报将为你介绍世界主要智库最近出台的三篇报告:

第一篇,美国智库称美国不应承诺防卫台湾,而是要用综合措施来管理战争风险;

第二篇,美国智库称美韩应加强在全球气候和能源政策方面的领导作用;

第三篇,欧洲智库分析欧盟如何应对经济衰退。

好,先来看第一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9月底发布一篇报告,题目是《管理美中战争风险:实施综合威慑战略》。这篇报告一开始就指出,当前美国国内对于台海可能发生的冲突有一些广为流行的看法,比如说可以通过军事优势来阻止大陆对台动武,在事态严重时甚至可以用核升级来进行威慑。

但报告说,这些看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当前美国国家安全和防务战略有两个最主要的目标:一是管理中美关系,使之保护或促进美国利益;二是当中美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将大规模战争风险最小化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所以报告说,针对台海可能发生的冲突,美国应该采取一种综合性的战略,尤其要注意六个要点:

第一,要明确重申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同时也要明确支持两岸的非战争现状,也就是支持所谓防御台湾。但是美国决不能承诺在大陆对台动武时无条件防卫台湾,无论从外交、政治还是军事的角度考虑,美国都不能这么做。

第二,美国要强化在西太平洋的常规作战能力,对中国大陆进行武力威慑。这一点美国人提了几十年了,不新鲜。

但是报告的第三点属于比较新的观点。它说,美国应该明确表示,如果大陆对台湾大规模动武,美国及其盟友将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包括挤压中国获得能源、芯片和资金的机会。换句话说,美国要明确把“经济脱钩”作为一种威慑手段,而且在这个问题上要搞“战略清晰”而不是“战略模糊”。

报告提出的第四点是,减少美国自身的脆弱性。也就是说,美国如果真要把“脱钩”作为对付中国的一种威慑手段,那么就要保证这种手段不会把美国自己伤得太重。所以报告建议,美国要通过外国投资委员会、贸易代表、商务部和国防部工业基地办公室等机构,进一步清点美国对华依赖的情况,进一步降低在关键领域的依赖。

第五点,美国要加强国内基础设施,防止中国发动网络攻击或其他不对称攻击。

第六点,必须全力防止核升级。报告提出,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威慑必须是依靠非核手段,否则整个战局将会失去控制。

讲到这里我补充一句,这篇报告的执笔人是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的研究主任欧汉龙,此人在美国战略界走的是相对中庸的路线。这篇报告可以为我们判断美国下一步的对台政策提供一个参考。

好,接着看第二篇。美国智库国家亚洲局(简称NBR)9月27日发布一篇报告,题目是《通往净零:美韩技术合作的机遇》。一看题目你就知道,这篇报告是针对美韩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合作的,但是它的调门比较高,说美韩应该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方面发挥全球领导作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报告说,首先美国和韩国各自的气候与能源政策都取得了显著进展。2020年韩国启动了“2050年碳中和战略”, 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项战略强调技术解决方案,比如新的碳捕捉技术和发展绿氢。另外随着尹锡悦当选,韩国重新又把核能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那美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报告说,拜登政府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设定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减少通货膨胀法案》以后,美国将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补贴,以及研究氢能和核能的突破性技术,投资超过300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

如果把两国情况加以比较,你会发现,美韩在气候变化方面有两个重点领域是重合的,那就是氢能和核能。报告强调的也是这两个领域。它说,美国总统拜登和韩国总统尹锡悦已经在联合声明中强调,美韩要在氢能和核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合作。其中在核能方面加强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什么呢?因为尹锡悦的立场和之前的文在寅总统不一样,他不仅要“保核电”,而且要“扩核电”。另外,在现在俄乌冲突导致全球能源短缺的情况下,韩国更需要加紧核电开发。所以报告判断,美韩民用核合作将在未来十年有较大进展。

但报告说,更关键的是氢能领域的合作,因为这是未来新能源格局中的关键板块。报告认为,韩国在这方面一直专注于汽车氢燃料电池技术,而美国的优势在于氢气生产,两国正好形成优势互补。

美韩两国如果充分发挥这种互补效应,那不光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更快突破,而且可以共同制定氢能生产、使用的国际标准和安全规范,为全球氢经济奠定基础。报告的这个想法就很大了。

除了核能和氢能之外,报告说美韩还要在智慧城市、电动汽车等领域加强合作。更重要的是,报告提出,两国在气候和能源转型方面的合作还应该扩展到边界之外。什么意思呢?就是把韩国的新南方政策(就是发展韩国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关系)和美国的印太战略结合起来,对亚洲广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施加更大的影响。

总的来看,这篇报告的方向和美国现在的政策是一致的,那就是把韩国作为东亚最主要的一个拉拢对象,对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日本。

好,最后我们简单看一下第三篇。欧洲政策中心10月3日出台一篇报告,题目是《危机中的欧盟经济:我们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什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欧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首先是创新高的通胀率,然后是货币持续贬值,9月底欧元兑美元汇率收于1欧元兑0.96美元。据预测,欧盟经济最后一个季度将收缩1.7%,2023年整个欧元区将勉强增长0.3%,低于世界其他地区。

第二,当前的情况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十分相像,但是和2008年时的欧债危机不同。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2008年时通胀率很低,欧央行可以大量增发货币(也就是“量化宽松”)来刺激经济,缓和危机。但现在已经出现高通胀,大量增发货币将造成高昂的社会经济成本。所以,虽然欧盟的银行系统比2008年时更有弹性,但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第三,处理这次危机的关键在于解决能源问题。报告说,欧盟当前危机的根源在于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过高,这一点和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提供真正可靠的能源来源:在中短期,要恢复核能,要加强与挪威、中东北非国家的天然气合作;从长期来看,就是加紧实现欧盟的绿色转型。

应该说,这是现在欧盟内部比较一致的认识,但要具体解决这个“远水和近渴”的难题,可能还会有一系列的大动作,其最终影响也必然会外溢,值得我们密切观察。

好,本期周报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周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