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生产有哪些秘密?



今天我要为你介绍的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一部美剧《风骚律师》(Better Call Saul)——我不太喜欢这个译名,但是它已经叫开了也没办法——我说的这个“最好”也是据我的见识。《风骚律师》是2015年在美国的AMC电视台首播,现在正在播出它最后的第六季,如果你现在开始追,我们可以在几个月之后同时收看大结局。

我也犹豫过这个选题是不是有点儿冷门,和《六人行》《权力的游戏》比,它在国内是相对小众的,我转念一想,确定它是值得说的:这部剧的精彩,既是主创的个人才华的涌现,又是成熟的影视工业团队的精密合作,而且还有清晰的叠加过程——一般来说,近乎完美的作品是浑然天成的,它很难拆解,但是这部剧倒是可以。我想要和你聊的是这部剧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看高手怎么做事情,向来是我们的共同兴趣。

《风骚律师》这部剧讲的是什么?有点儿一言难尽。

二十年前, 北京导演叶京拍过一部电视剧叫《贻笑大方》,主演有英年早逝的傅彪、当年还默默无闻的张涵予,讲的是一群混在北京的编剧和导演拿着剧本四处“扎钱”,吃喝嫖赌、坑蒙拐骗,扒掉了影视圈的遮羞布,可以说是一部后现代版的《儒林外史》了。剧里有个包袱,谁一问这帮混子在拍什么,他们就深沉地说:“讲人的,特深刻。”

这个笑点暗示了我们对电视剧的一个印象。它属于大众娱乐,剧本能够“讲一个好故事”,拍摄能够“讲好一个故事”,那就相当了不起了,我们常说的“完成度”就是这个意思。

而“讲人的”谈何容易呢?

那是打穿了艺术的门类、形式和手法之后,显露出来的终极而又高贵的目的。哲学家常常通过分析文学人物来说理,比如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因为文学大师是用故事来创作一个极富深度和广度的人类灵魂世界,那是哲学家在现实里不容易找到的人的样本。决定艺术境界的分野也正在这儿,创作者是想要炫耀自己的才能,是想探索这门艺术的表达极限,还是想把总体构想和力量凝聚在洞察和挖掘“人”这个终极命题上?这是一个事关作品高度的决定。就像我们昨天说到的,当一个艺术家能够生活在所有的时代,他的作品才会属于所有的时代。

我们对这些作品中的“人的样本”的熟悉度,会超过我们对自身的认识,现实世界里的“自我”是散漫的,是需要亲自审视和探究的,而艺术家呈现出来的样本已经完成了艺术上的探究,凝练而具有魅力。简而言之,我不知道纯粹的爱情是什么,但是我有可能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知道。可是能做到这一点的文学和电影,是凤毛麟角的。

然而《风骚律师》这部电视剧它就真的做到了,它虽然可以被归类为犯罪剧、律政剧、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主线是讲一个黑帮律师的成长史和贩毒团伙的暴力故事,但是如果你让我介绍,那我必须首先认真地说:这部剧它真的就是“讲人的,特深刻”。利用电视剧的长篇载体和这部剧漫长的制作周期,人物被挖掘到了难以想象的深度和广度。我在安利它的时候会说:《风骚律师》的叙事是文学名著水平的,人物性格可以作为哲学和人类学的典型来用,而影像语言可以给电影学院当教材。

同时,只要你付出一段进入剧情的时间,就会感受到观剧的刺激性和娱乐性是不下于商业大片的,很可能还要倒回来多看几遍。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我以为只有作家独立完成的小说才可能实现这样的专注,而这是一个集体运作的电视工业项目,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前几天,我特地为此登门请教了我的一位从事影视工作的朋友,他的网名就叫“美剧狂人”,也真是实至名归,“狂热”这个词是不足以概括美剧狂人对于美国影视业和电视剧的熟悉程度的,他绝对可以说是一个专家级的职业观众了。单是花在这部60集的《风骚律师》上的时间就有上千个小时,阅读了所有相关的书籍和材料,听遍了主创团队十几年来的播客节目。

 

 

美剧狂人说,这部电视剧是怎么来的?咱们得先从美剧的生产机制说起。

在传统的电视时代,制约电视剧的瓶颈主要是平台资源有限。全美国就这么几家有线、无线电视网,每个频道的热门时段只需要有数的几部时长在1小时左右的正剧,行话就是常说的Drama。不只是剧的内容、题材卡的很死,连每一集的时长都是。比如《风骚律师》和它的前作《绝命毒师》上的是AMC电视台,它们每集的固定时长就是47分17秒零4帧,因为一切都要首先服务于插片广告。

由于这个平台瓶颈,在流媒体出现以前,美剧的制作人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惨烈的。

像中国电视剧这样,一口气完整地拍几十集的事儿,在美剧里是罕见的特例。正常情况下,都是制片人找到了一个好故事和三五个能提升收视率的演员,拿到了投资意象,然后就使出浑身解数拍一个投稿用的试播集。通过了,再和电视台签合约,再回去和剧组的成员重新确认合同。至于后面的几集该怎么拍,根据情况再调整。

播出以后,只要收视出现了一点儿下滑,或者是电视台策略调整,那么整部戏就可能被砍,如果想要给大牌的制作人留一点儿面子,会要求他在三五集里立刻收尾。美剧狂人说,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把剧集从热门的周一到周四时段挪到周五、周六,那就等于处于半死亡状态了,剧组里只要是还有点儿想法的演员就会赶紧结束自己的戏份,去找下一个项目。

这就是很多美剧高开低走或者烂尾的直接原因。比如只有第一季好看的《越狱》,以及大结局成了一个笑话的《迷失》,都是因为整个剧组处于既不知道终点也不知道能走有多远的状态,情况一旦有变,那么几乎就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大家只能先按照既有信息顾好眼下的利益。这种情况下的电视剧没有搞到很难看,反倒是因为大家都很专业,保住了基本底线。

这也是美国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出现的现象。它优点是绝对的实用主义、反应灵敏,缺点就是即使好像一直在做正确决定,也是在给未来的结局挖很大的坑。

就算一部剧红了,也可能出奇奇怪怪的状况。美剧狂人举了个例子,我们俩都很喜欢看老美剧《黑道家族》,它的故事和表演同样精彩,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像一部短篇小说集,整体的严密性会出问题,比如突然插进来几集讲本来在新泽西的黑手党家族跑到意大利出差,它的原因就很无厘头:就是因为演员红了,制作经费也上来了,他们就去找制片人谈条件,要求利用工作之便到意大利去玩一玩,所以编剧就跟着重写本子了。

当然,这种限制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刺激大家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相对而言,在今天的流媒体时代,剧集的上线名额不再受限制了,投资也相对充裕。如今影响剧集质量的原因就是因为需求量大而匆忙地上线,打磨得不充分,徒有精良的视觉效果,故事内核则显得空虚和懈怠。

不过《权力的游戏》的烂尾还不是这两种情况。这部剧当年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它是业内顶级的HBO电视网汇集了一切力量全力保障的项目,HBO甚至为此提前终结了我很喜欢的另一部大制作《大西洋帝国》,这就让我从一开始就对《权游》的有一点儿看法。美剧狂人认为,《权游》是从第四季之后开始垮塌的,直到最后一集“崩坏”到了所有的观众都无法容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那两个主创的无能和傲慢,他们拥有最好的资源和优秀的班底,然而只要是原著作者马丁没有写的,他们就没有能力去想象和创作。

而《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能够崛起成为一个美国的流行文化现象,首先也是因为有一位杰出的编剧、制片人文斯·吉里根,他奇妙地在生产里回避了我们说的那些坑,把自己的两部剧完整地带到了终局。

和我们之前介绍的央华戏剧差不多,美剧实行的也是制片人中心制。真正的主创不是导演,很多美剧可能是一季13集就有13个导演,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生产流程。通常每一集剧本敲定以后,分集导演就要提前两周进组,和编剧确认剧本、选址、排期,等到开机那天,从上一集拍摄下来的演员再进组,在十几天里完成镜头的拍摄,之后,导演再留下来完成剪辑和配制音乐和音效,每集的制作周期需要在四周零三天里完成,才能保证播出。也就是说,导演的首要工作是合理安排时间,剧集的创作基调是由制作人把控的。文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有机会的话,他当然想亲自执导每一集,但是从流程上考虑,只能抓住制片和编剧的身份。

文斯·吉里根生于1967年,入行不久就加入了当时的现象级美剧《X档案》做编剧和导演。2008他和搭档们创作了一部低开高走的美剧《绝命毒师》,我们之前提到过:讲的是新墨西哥州一个高中化学老师怀特,中国观众都叫他“老白”,在50岁生日的时候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因为来日无多,就想通过制造冰毒给妻儿留下一笔钱。两年里,老白为攒下这一笔黑钱,和最危险的跨国贩毒集团和警察们明争暗斗,逐渐地展现出了内心的黑暗、野心和控制欲,他早已经不是为了那个初衷,而是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一路毁掉了所遭遇的竞争对手,毁掉了家人,顺便也毁掉了自己。

到2012年《绝命毒师》上演第五季的时候,已经是功成名就,拿遍了大奖,连好莱坞的选角导演都找到了窍门:优先在上过这部戏的演员里挑角色,因为文斯的剧本能把哪怕是一个小角色的性格也写得相当丰富,可以让演员表现出自己潜能。

《绝命毒师》谢幕以后,剧迷觉得这部剧的原创性和完美程度是无可超越的。三年以后,文斯又带着他的团队自己超越自己,拍出了这部《毒师》的前传剧集《风骚律师》。

《绝命毒师》里有一个配角是替贩毒集团办事的律师索尔。在拍摄的过程里,被演员鲍勃·奥登科克越演越精彩,编剧们也找到了感觉,一直把他写成了主要角色。我们前面说了,根据现实调整这就是美剧的生产特征。

这种衍生剧项目在影视里是很常见的,它的优势是能延续前作人气,有保底的收视率,但是在创作上属于先天不足的命题作文,它会处处受制于前作,往往是质量和收视率都不怎么样。而且我们很容易预见到那个现实问题:当年艰苦创业的演员现在都成了“腕儿”了,队伍可能也没有那么好带了。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