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北京人壽正值盈利拐點關鍵期,大股東卻謀撤退



一聲嘆息:北京人壽正值盈利拐點關鍵期,大股東卻謀撤退插图1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財說

北京人壽佔了“北京”這個打眼的名字,看起來很像北京國資背景的險企,然事實並非如此。其地位顯然不如同樣帶有“北京”字眼的北京銀行,二者均屬於熱門的金融牌照行列,但北京銀行中資股東中體現了北京國資對其的重視,反觀北京人壽,頗有一陣秋風帶著幾片葉子旋過的蕭瑟感。

北京人壽有三個並列第一大股東,最穩定的一個屬於順義區國資所屬企業,有一個屬於市管企業隊伍,但其一直在謀劃退出,還有一個屬於房山區的集體企業,這家集體企業正面臨所持股權被凍結的狀態。其餘持股10%以上的股東中也沒有身分顯赫者。

北京人壽的管理層能力或許不差,畢竟公司成立5年多時間就已顯將要進入盈利期的苗頭,收入也在持續增長。但這樣的股東結構對蒸蒸日上的業務而言或許會是個掣肘。

比如大股東結構發生變化,是否會對公司戰略、經營形成大影響,再如公司當前償付能力正處於承壓階段,股東不給力,償付能力問題解決起來也會比較吃力。

大股東結構不穩

11月28日,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擬轉讓所持北京人壽13.986%股權。該筆股權預披露日期截止於2023年12月25日。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其他險企股權轉讓附加交易條件以及對受讓方資格限制,此次股權轉讓未披露交易條件,且受讓方資格條件一欄為“無”,這意味著只要受讓方符合監管要求即可。

此次,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為清倉減持。待轉讓完成後,將退出北京人壽股東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第一次掛牌轉讓所持北京人壽股權。

2021年5月,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就曾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4.99%股權轉讓資訊。2023年11月27日,北京產權交易所收到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山西晉城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對該專案終結的申請。

可以看出,其在提交終結申請的次日,即掛牌轉讓全部股權,退意堅決。目前北京供銷社受限資產規模和擔保規模較大,經營承壓。此舉或為加快回籠資金需要。

事實上,想要脫手北京人壽股權的股東不止這一家。

北京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北京人壽)成立於2018年,是經(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由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社會企業共同發起組建的全國性人壽保險公司。

目前,公司有9家股東。其中,北京順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北京韓建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13.9860%,並列第一大股東。

持股比例在10%以上的股東有4家。為華新世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草橋實業總公司、朗森汽車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12.5874%、12.4829%、12.4829%、10.4895%。

此外,恆有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鵬康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股4.9997%。

同為北京人壽第一大股東的韓建集團也曾擬出清股權,不過在股權轉讓交易過程中,卻與意向受讓方廈門港誼集團有限公司和廈門君創投資有限公司對簿公堂。三者間糾紛圍繞北京人壽股權收購、借款合同、股份質押合同展開。韓建集團因與前兩家仲裁程式中的財產保全案件,被法院查封、凍結財產。其中,就包括北京人壽全部股權。目前,韓建集團總計持股4億股。其中,3.6億股股權被質押,4億股股權被凍結。

此外,2021年恆有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曾與北京潤古投資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定,擬以2.37億元出清其所持北京人壽股權。不過從最新股權結構來看,恆有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雖仍在股東之列,但其所持股權被全部凍結。

近期,保險股權轉讓成風,除部分險企股權大比例轉讓引人矚目外,夾雜其中的多數中小險企股權無人問津。保險行業發展面臨挑戰,尤其中小險企經營壓力倍增,股東回報率以及市場預期下降,使得股東耐心不足。其次,監管趨嚴對險企股東準入門檻提高,投資保險公司股權受到的約束更多,疊加部分中小險企股權轉讓比例較小,投資者興趣寥寥。

當前市場下,北京人壽股權能否順利找到下一個接盤方,值得關注。

業績有望扭轉,康養路難走

北京人壽成立於2018年,作為一家以“北京”命名的本地人身保險公司,有其與生俱來的政策優勢、服務優勢、科技創新優勢。經營範圍涵蓋普通型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和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分紅型保險、萬能型保險等。

公司營收由2018年的2.61億元,到2022年51.45億元,實現了翻倍增長。其核心驅動力在於前期主業保險業務發展迅速。2018-2022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表現為1.91億元、12.70億元、26.14億元、45.47億元、46.62億元。

相較於過往保費規模高速增長,2022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增速驟降,縮至個位數。

公司成立時間較短,仍處於虧損期。5年間淨利分別為-1.13億元、-0.52億元、-1.56億元、-2.11億元、-1.89億元。不過,壽險公司成長過程中普遍會遇到 “七平八盈”門檻,在初期虧損也是常有之事。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3.12億元,淨利潤0.37億元,較2022年同期扭虧為盈。

近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結構有所調整。以2022年為例,普通壽險仍是支撐保險業務收入增長的主要險種,貢獻保險業務收入41.88億元,較2021年同比增長43.47%。同期,分紅險貢獻保險業務收入1.12億元,較2021年驟降9成。其次,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分別同比下降14.04%和28.57%。

前三季度,受資本市場大環境影響,公司投資端表現欠佳。淨資產收益率2.10%、總資產收益率0.19%、投資收益率2.36%、綜合投資收益率1.86%。

而作為衡量保險公司經營能力的風向標,北京人壽償付能力同樣面臨挑戰。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1.83%,較上季度下滑1.55個百分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2.48%,較上季度上漲6.66個百分點。

公司下季度預測,償付能力將同步下滑。其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11.85個百分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14.54個百分點。

行業來看,第三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6%。人身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4.1%;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8.6%。北京人壽償付能力未達行業平均水準。

面對日益緊張的償付壓力,北京人壽2022年先後兩次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用於補充資本,提高償付能力,總計發行規模8億元。然償付壓力仍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公司將再次尋求“外部輸血”。

目前,壽險行業尚處於深度轉型期,保險業務增速放緩,新業務價值回升較難,險企試圖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紛紛佈局康養產業。北京人壽也不例外,不過其康養路走的並不平順。

2019年北京人壽就曾進軍康養產業。於當年成立北京人壽康養科技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該公司因未在規定期限內公示年度報告,被列為異常企業。其後,又因觸發《公司法》條款,成立後無正當理由超過6個月未開業,或開業後自行停業連續6個月以上,被監管吊銷執照。

2022年,北京人壽重整旗鼓再度進軍康養產業,並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北京人壽康養科技公司。採取輕資產模式戰略,通過康養子公司整合公司醫養服務資源。

一般而言,險企佈局康養有重資產模式、輕資產模式、輕重資產結合三種模式。而中小險企多數因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不及大型險企,多選擇掌控性更強的輕資產模式。

不過輕資產模式下,險企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容易導致服務水準不穩定。這就要求險企儘快掌握運營經驗,形成專業化隊伍;做好資金周轉籌劃,協調好各方合作關係。

目前來看,不論哪種形式,“保險+康養”普遍還未進入穩定盈利週期。在賽道擁擠的長週期、慢回報的康養產業,北京人壽進軍較晚,能否分一杯羹,考驗自身實力。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資訊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資訊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