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焦慮突然就來了



IPO焦慮突然就來了。

“我們現在撤的比上的還多。”談到近期的IPO數量下滑,一位資深創投大佬向投中網坦承慘狀。

自注冊制以來,“IPO紅利結束”已經不知道被議論多少輪了。從破發潮到現場檢查風暴,再到“嚴把入口關”,每一次市場形勢和政策的變化都直接影響著創投基金的退出。雖然每次總會有一些GP中招,但整體而言IPO數量始終維持在高位,大多數GP依然在享受紅利。

而這一次跟過往不太一樣。9月、10月以來,IPO幾乎是進入“速凍”狀態。

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在10月份,包括A股、港股以及美股在內,僅有18家中國公司成功IPO,IPO數量同比下降51%,募資額同比下降61%。如果只看A股(包括北交所在內),10月份只有11個IPO,IPO數量同比下降64.52%,募資額同比下降69.75%。

自注冊制以來,A股還從未有過這麼大幅度的IPO數量下滑,說IPO紅利結束不再是聳人聽聞。近兩年來,在IPO節奏還保持著高速的時候,一級市場就已經深陷退出難,LP們都在嗷嗷叫著要DPI。現在又迎面撞上IPO數量下降,GP與LP們這下只怕要薅禿頭皮了。

回顧中國創投行業短短二十多年的歷史,能對整個行業造成最大、最直接影響的事件,莫過於IPO形勢的變化。2012年IPO暫停導致的“PE寒冬”曾讓大批GP就此消失。這一次的IPO數量下滑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前面那位大佬表示:“影響很大,後面會顯現出來。”


IPO現“零受理”


對創投機構來說,在當下的市場形勢下要拿下一個IPO有多難?

首先,受理這一關就不容易過。根據投中研究院的報告,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滬深兩市新受理的擬IPO企業均為0家,只有北交所新受理了3家。滬深兩市零受理,傳遞出的信號不言而喻。

上會數也在明顯下降。2023年1-9月,平均每月有33家公司首發上會,其中最高的3月份有多達56家公司上會,9月份也有31家公司上會。而10月份僅有4家公司安排首發上會,其中還有兩家由北交所貢獻。

再來看註冊數。2023年1-9月,平均每月有31家公司獲得註冊批文,而10月只有11家,其中有5家來自北交所。

最後是IPO數量,前面已經引述過數據,10月份的IPO數大約是9月份的一半,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8月27日證監會表示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到10月份IPO節奏是實打實的降了下來,尤其是滬深兩市。一位投資人向我分析這次收緊的不同,他表示,過去的歷次調整基本都是針對某個行業,但這一次是整體性的,所以影響面特別廣。他所在的機構有多個專案準備申報上市,但現在都不好說具體會怎麼樣,還要再看一看。

既然A股上市困難重重,轉投海外上市又如何呢?

海外上市方面,港股繼續保持低迷。10月份有5家中國企業在香港IPO,數量同比下降16.67%,環比下降28.57%。在港股走勢持續疲軟、流動性未見改善的情況下,港股IPO不太可能回暖。而且,港股IPO的難度也在事實上提升了很多,IPO的平均週期已經上升到超過450天,90%以上的企業都需要二次甚至多次遞表。9月份上市的AI獨角獸第四範式,一共遞表四次,歷時776天才完成上市。

赴美上市有可能成為接下來的一個亮點。隨著通道重新打開,2023年10月有2家中國企業成功在美國IPO,另有6家擬赴美上市企業完成備案。不過,在美股IPO市場整體依舊低迷的情況下,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空間也很有限。另外,對於廣大硬科技企業而言,赴美上市可能從來也不是一個選項。

簡而言之,各大IPO通道現在是各有各的堵點。闊別多年之後,中國VC/PE們的IPO焦慮又回來了。遙記得兩年前,有投資人跟我說,國家搞註冊制絕不是用來給VC/PE退出的,言猶在耳。


創投基金去庫存


有人形容中國創投市場的難題是“兩頭堵”,即募資難和退出難。前兩年大家談的最多的是募資難。現在募資依然難,但隨著IPO“速凍”,擺在VC/PE機構面前的首要問題正在從募資變成退出。

最近,一家以早期為特色的VC機構合夥人告訴我,他現在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把有IPO可能性的存量專案送上市。他表示:“我們的存量專案裡面,應該還有10%左右是有機會上市的,現在就要抓緊把它弄好,給它找一些上市的資源,有些老闆還不著急的就多做做工作。”

而在投資端,儘管即將落地一隻20億的新基金,他卻表示不急著投資:“按我們以前的速度,可能兩年就投完了,現在就要一邊投一邊看,投個三四年。”

更早之前,我還聽某家今年募了幾十億的白馬基金的合夥人說過類似的話,他的說法是今年的任務是“去庫存”,投資會適當收一收。

看來,眼下一級市場已經進入了“去庫存”週期,在退出的問題得到解決之前,投資端很難活躍起來。

不過,對整個創投行業而言,這麼多年的“庫存”去起來談何容易。

投中研究院統計了有VC/PE支持的企業上市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10月份僅有10家有VC/PE支持的中國企業實現上市,遠低於9月份的25家。掐指稍一估算就能知道,這樣的IPO數量對VC/PE們來說是完全不夠的。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2023年上半年VC/PE市場的投資案例數量同比下滑了30%,但仍多達4000餘起。我們不妨保守一點,按“平均每個企業上市前融資3輪”、“10%的專案通過IPO退出”、“IPO企業中VC/PE的滲透率80%”的假設進行估算,也意味著每年至少要300多個IPO才能堪堪保持投-退的平衡。


IPO大爆炸之後,萬億資產堆積


有些自相矛盾的是,這些年創投行業的“庫存”是隨著IPO的暴增而同步增長起來的。

2020年以來,A股經歷了持續3-4年時間的“IPO大爆炸”。2020年A股出現了396家企業成功上市的盛況,數量較上年翻了一倍,平均每天一個上市公司。而這只是一個開始,此後的2021年、2022年,每一年A股IPO的規模都創出歷史新高。2022年A股IPO達428家,滬、深交易所包攬了全球IPO融資額的冠亞軍。

2020年至今的三年多時間,A股新增了1600餘上市公司,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IPO盛宴。IPO紅利點燃了一級市場的熱情,VC/PE們都本著“能上盡上”的原則,力勸被投企業儘快報材料;還有投資人吐槽,明明自己是A輪投資人,結果被迫投起了Pre-IPO。

雖然這三年創投市場也是各種“難”,但在IPO紅利以及引導基金等因素的推動下,整個市場的規模出現了大幅增長。2020年-2022年,新設立的基金總認繳規模超過了13萬億人民幣!儘管認繳並不等於實繳,這個數位也足夠嚇人。

然而,在繁榮的背後,新的問題也很快產生。儘管註冊制之後IPO數量猛增,在一級市場和股票市場之間,卻產生了巨大的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直接體現在了最後的減持環節。對創投基金而言,專案IPO並不等於退出,減持才是。早在IPO收緊之前,很多GP已經遇到了“減持難”。尤其是那些持股超過5%的創投基金,減持是困難重重。

此前在《萬億資產卡在退出的最後一步》中曾提到,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2022年一共有403家VC/PE支持的中國企業實現上市,它們給VC/PE機構帶來的賬面退出回報達6613億元。但據Choice數據,2022年A股重要股東減持規模總計僅為2553億元,其中創投基金的減持規模肯定還要比這個數位更小。按這個數據,股票市場的減持規模,已經遠遠不能滿足VC/PE的退出需求。

實際上,自科創板推出以來,這種不平衡已經持續了數年時間。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IPO帶給VC/PE機構帶來的賬面退出回報總計大約是3.8萬億元。而同期A股上市公司大股東(包括創投與非創投股東)減持規模總計只有約1.3萬億元。這兩者之間有2.5萬億元的差額。

不同數據的統計口徑不盡一致,這些數位不能簡單的直接比較。但它們至少可以說明一點:創投基金手中積壓的、需要完成減持的股權是越來越多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麼當下全行業都在頭疼DPI。而這種資產堆積才剛剛出現,其長期效應現在其實還沒有完全顯現。

由此也可見,創投基金退出難已經不僅僅是IPO節奏的問題了。歸根結底,還得提升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參與意願,“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