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提升名義增長更需財政發力



名義增長更影響微觀主體的感受,宏觀和微觀上的體感差別很大程度上在於實際和名義的差別,而當前我國的名義增速偏低,影響居民、企業收入。因為名義增長的重要性,美聯儲曾考慮將貨幣政策的目標設定為名義GDP增速。但是,從宏觀政策的選擇上看,應對較低的名義增速,財政政策其實更加有效。從歷史上看,在我國在名義GDP增速低於實際GDP增速時,都有財政政策加碼。2023年10月,中央財政宣佈增發1萬億元特別國債,財政擴張對提升名義GDP的效果有望逐步顯現。不過,我們也要注意,目前財政發力更多聚焦供給端,要提升最終需求,改善名義增長,財政有必要在需求端(居民端)加大力度。

名義增長更影響微觀主體的感受。2023年3季度,我國實際GDP同比增長4.9%,季調環比增長1.3%。實際GDP的四年復合增速為4.7%,較2季度提升0.2個百分點。但是,微觀上對經濟復甦的體感比較弱。2023年8月,統計局發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6.5%,較2022年8月下降了0.5,仍處於景氣偏弱的區間。宏觀和微觀上的體感差別很大程度上在於實際和名義的差別。對於微觀主體來說,無論是居民收入,還是企業收入,都是名義值,和名義GDP相關。特別是對於負債方來說,在債務支出是固定的情況下,名義收入下降實際增加了還債壓力。

當前我國的名義增速偏低,影響居民、企業收入。2023年3季度,名義GDP同比增長3.5%,較2季度下滑1.3個百分點,低於實際GDP增速1.4個百分點。名義GDP的四年復合增速為6.3%,與2季度持平。2023年3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9%,較2季度下降2.5個百分點,低於2017-2022年3季度的平均增速(7.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在2023年1-9月累計同比增速為0,較1-8月累計增速提升了0.3個百分點,但低於2017-2022年1-9月企業的營業收入平均增速(9.3%)。

因為名義增長的重要性,美聯儲曾考慮將貨幣政策的目標設定為名義GDP增速。2010年,美聯儲在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之前,曾經考慮過採取名義GDP目標[1]。在名義GDP目標制度下,央行不再設定固定的通脹目標,而是在經濟增長強勁時,調低一些通脹目標,當經濟增長疲弱時,調高一些通脹目標。名義GDP目標制旨在改變公眾對於央行未來行動的預期,從而影響當前的資產價格和利率。相比於通脹目標制,名義GDP目標制賦予央行更大的政策靈活性。但由於名義GDP這個指標比通脹更加複雜,向公眾解釋起來更難,所以美聯儲在2012年最終還是採取了通脹目標制。

從宏觀政策的選擇上看,應對較低的名義增長,財政政策其實更加有效。財政擴張投放外生貨幣,容易推升通脹,從而提升名義GDP水準。而貨幣擴張投放內生貨幣,容易推升資產價格(參加《財政“復闢”改變資產定價》)。一個案例是美國在2020年疫情後通過財政投放外生貨幣,導致通脹水準和名義GDP大幅上升。2021年和2022年,美國的名義GDP增速分別達到10.7%和9.2%。而在1980-2008年,美國主要是貨幣政策主導,信貸投放內生貨幣,造成的是房地產泡沫,名義GDP增速平均為7.1%。

從歷史上看,在我國在名義GDP增速低於實際GDP增速時,都有財政政策加碼。1990年以來,我國名義GDP低於實際GDP共發生了五次。第一次是1998年二季度開始,持續七個季度。1998年上半年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1998年7月,中央向國有商業銀行發行1000億元國債,至2004年共發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2]。第二次是2009年二季度開始,持續了兩個季度。2008年10月,中央開始實施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第三次是2015年三季度開始,持續了兩個季度。這一次,地方政府被允許發行專項債,加槓桿的空間被打開。第四次是2020年二季度開始,持續了一個季度。2020年,發行了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第五次是2023年二季度開始,到目前持續了兩個季度。2023年10月,中央財政宣佈增發1萬億元特別國債,用於災後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中金研究認為財政擴張對提升名義GDP的效果後續有望逐步顯現。不過,我們也要注意,目前財政發力更多聚焦供給端,要提升最終需求,改善名義增長,財政有必要在需求端(居民端)加大力度。

圖表:中國名義GDP和實際GDP同比增速

中金:提升名義增長更需財政發力插图1

資料來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消費者信心指數較低

中金:提升名義增長更需財政發力插图3

資料來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

中金:提升名義增長更需財政發力插图5

資料來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累計同比增速

中金:提升名義增長更需財政發力插图7

資料來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1] 伯南克.2016.行動的勇氣.中信出版社.

[2] https://www.gov.cn/ztzl/kdnx/content_1145524.htm


注:本文摘自中金研究於2023年10月29日已經發布的《提升名義增長更需財政發力》,分析師:黃亞東 S0080523070016 ;張文朗 S0080520080009 ;黃文靜 S0080520080004 ;段玉柱 S0080521080004;周彭 S0080521070001 

文章來源:格隆匯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