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歸來的小米,如何理解生態競爭



今年依然有很多投資者對港股的投資感到迷茫和失望,在美股主流科技股表現相對不錯的背景下,港股的科技股依然整體暗淡。

作為港股科技風向標的恆生科技指數,其走勢自年初至今,仍錄得負增長。但是從指數成份股來看,按市值排名前十大,網易、小米的股價表現最佳,分別錄得59.8%、38.6%的升幅,兩者也因此成為了在港上市的中國軟硬科技龍頭總代表。這些異軍的突起,支稜起如今的局面。

狀態歸來的小米,如何理解生態競爭插图1


1

“跑贏”蘋果


要看到,即使對比蘋果美股全年46.8%升幅,小米的股價走勢其實也不遑多讓。

小米後來居上的可能性正在加大,逐漸喪失創新力和未來佈局的蘋果,或許不再是那一個曾經不可踰越的高峰。

狀態歸來的小米,如何理解生態競爭插图3

狀態歸來的小米,如何理解生態競爭插图5

小米今年已成功“跑贏”了蘋果。兩者在資本市場股價(狀態)提供了最為直觀的表達。

而且,著眼於更多的細節可看到:無論從較為宏觀的整體市場份額——小米第三季度在全球前三品牌中成為唯一的份額得到提升智慧手機廠商,還是從微觀的旗艦產品的多維度比較和提升幅度,或者是在“造車”方面的領先,抑或站在生態位的突破角度,得到的結論都會是小米優於蘋果。

另外,盤點小米股價升幅較大的月份,分別是7月、10月和11月的漲勢較為喜人,換言之集中在三、四季度。

某種程度上說明瞭市場上的“聰明資金”從今年下半年伊始已逐漸識別出具備價值增長機會的“少數派”,筆者相信,這一轉變將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啟發。

回到公司本身,在小米公佈Q3業績中,小米第三季度營收708.9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同比上漲0.6%,第三季度淨利潤48.7億元,對比上年同期虧損14.74億元,實現同比扭虧為盈;錄得經調整淨利潤59.9億元,同比增長182.9%。

至少,從業績表現來看,小米股價走勢是與其業績的向好表現是較為一致的。

有分析認為,小米股價上升或整體市值提升,靠的是自身本領,有業績持續向好的支撐,也有小米造車不斷打破預期帶了的驚喜。也有人認為,小米股價強勁來自於市場熱度提升,主要是由那個“遙遙領先”友商宣佈回歸後帶來的。有些分析也指出,小米將持續受惠於消費電子領域的回暖,主要是換機潮帶動的週期復甦再疊加終端創新的湧現。

以上這些觀點,對或否?筆者不加以評判。

亦可發現,如果在每個觀點前面加上一個較長的期限之後,它們就會變得模稜兩可,不再確定且容易自我證偽。

這裡足夠說明一點:這些“淺層”的想法,並非推動公司價值提升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須釐清根本原因,找到小米深層次的價值驅動力,最後我們才能夠判斷,小米的一往無前,及小米的贏和輸統統都會在哪兒?


2

卡位“人車家”生態


科技無界,意味著科技能夠打破傳統界限,實現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融合與創新。

也代表著任何科技公司的觸角,將有機會引發超乎常規、常識的“無限”延伸,跨界融合和邊界愈發模糊,應該是互聯網時代當中經久不變的定律,縱然運行至當下,這個過程仍遠未結束。伴隨著變化,各行各業都在演進、重構規則。

也許,必須要承認一點,未來打敗企業的,很大概率不是來自於這個行業進行激烈競爭的對手,而是跨界的非競爭對手。

大膽假設一下,若在未來,能夠真正擊敗蘋果的科技企業,是來自於非消費電子領域,有沒有可能是特斯拉或者Meta,而打敗特斯拉的,又會不會是未來的某個人工智慧公司?

如果這些情況都會發生,那麼,該如何深入考究小米的終極生存價值?

跨界威脅,其實在當下就已經是屢見不鮮了——不可否認,現在對阿裡的基本盤電商業務構成威脅的竟來自一個面向大眾娛樂的超級算法平臺,而對移動未來通訊系統帶來挑戰的,竟然是馬斯克的SpaceX所展開的“星鏈計劃”。未來只不過是大部分的延續並演變了當前的趨勢,剩下的那些不可預測因素暫置不論。

基於這樣的邏輯判斷,筆者認為,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科技企業,或許該時不時的放在一起進行盤點和比對。

首先要知道,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其發展過程基本可以概括為初期的產品和流量之爭,中期市場份額之爭,再到後期各方比拼的是生態之爭。

這裡面至少構成了一個三維立體的全面競爭。

從社交、娛樂、電商、本地生活、共享出行等盡享互聯網初代紅利企業,到智慧手機、智慧家居、短視頻、直播帶貨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崛起企業,再到萬物互聯、智慧汽車、無人駕駛、元宇宙、MR/AR、人工智慧、衛星、大模型和機器人等新技術週期內誕生的新興企業。

林林種種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均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三個不同的階段過程,每一個階段其實都會對應著企業的新一輪成長期。

把這個邏輯套用在小米身上,就不難理解,從小米初期的口碑“爆品”,到後來的線下渠道運營和全球化,再到小米的高端化戰略(整體毛利率連續四季度向上提升),包括兩年多前雷軍在其跨年演講中提出小米要站穩全球前二,下一個目標是要爭奪全球第一。

本質均是小米在中期圍繞市場份額爭奪所作的努力。

小米生態的發展脈絡也是非常清晰的,從2020年提出的“手機xAIoT”雙引擎核心戰略到今年10月26日發佈小米澎拜OS,小米將作業系統進行了一次全面底層重構,並將其戰略升級為以人為中心的“人車家全生態”。

據此,小米成為了全球第一家實現了“人車家”閉環生態的公司,也高度契合AI在移動側場景落地和IoT萬物互聯的趨勢。站在這一角度來看小米造車,就會明白其本質也是為了豐富場景和補全生態的關鍵一環。

正如,蔚來和特斯拉都反著要去做智慧手機的道理一樣,“人車家”任何一個環節缺失了,這些科技公司預期在日後的繼份額競爭之後的生態競爭階段中,將逐漸處於弱勢位置。

11月15日,小米智慧車首款SU7出現在工信部最新一期名錄,隨即收穫全網熱度。不但造車進度不斷超預期,小米也為造車做好了極為充分的準備,包括提升經營穩健性和抗風險能力,Q3財報顯示庫存返回三年前(即12個季度前)低位水準,現金儲備進一步提升至1276億元人民幣。

在筆者看來,關鍵要區分出兩點:擁有相同層級競爭者在數量上的差距,以及在不同層級上競爭的差異。

這兩點,能夠推演到的終局,應該是截然不同的:在某一維度上,比拼的數值暫時落後,並不會拉開很大的距離,但是一旦在某一維度、階段上開始產生“層級”上的差別,長期以往,雙方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

位元組抖音對上阿裡淘寶的時候,讓後者很是吃虧的一點在流量獲取和鎖定,其生態缺乏了像微信這類能夠佔用用戶時長且具備高粘性的高頻使用產品。

創新力衰退的蘋果,在智慧車上的落後,丟失的不單是賽道機會,更是生態缺口和土壤流失,未來其在AI世代展現出競爭力,將大不如前。

國內新能源汽車新勢力如果不能夠把其用戶觸角延伸至其他智慧型終端機用戶生態裡,最終只能停留在追求爆品、規模和市場規模的初期和中期階段,如今它們被迫參與“內捲”當中,核心原因是在生態環節的進化受阻。

也只有小米,提前突圍,卡位了未來發展階段的關鍵點。

小米澎湃OS的推出預示著小米邁向的是一個真正的萬物互聯時代。它通過統一各種設備的接口,將手機、平板、汽車和IoT設備等多個設備融為一體,實現了真正的智慧互聯。

儘管目前該系統的主要目標是整合手機和車載系統的生態,但小米澎湃OS的未來願景無疑是建立一個完全自主研發的類似互聯網底座式的底層生態系統,這將讓小米在互聯網市場中始終佔據一席之地。

小米正通過大規模底層研發投入進行技術攻克,此前小米宣佈了在5年內研發投入超千億人民幣的計劃,今年Q3小米研發支出就高達50億,完成5年內千億研發支出目標的“季度標準”。

小米在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研發的同時,一直被人們稱讚為開放生態的代表——小米自研的物聯網嵌入式軟體平臺Vela系統宣佈將全面開源,小米澎湃中HyperConnect的能力及AIoT平臺200餘個品類也向應用開發者全面開放,此舉將有利於小米生態建設的加速進程。

在雷軍的帶領下,小米能否有機會成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引領者?

如今,小米內部能動性很強,能力也提升得很快,無論全棧造車能力,還是升級了大模型的小愛同學,都可從中得到了些許有力的驗證,且小米研發人員佔比在Q3進一步提升至53%以上,可見小米內部及日常經營中,深入骨髓的踐行著技術為本的理念。

而外部環境和機遇是否具備條件?不妨來探討一下。


3

AI下半場


“AI的上半場是由算力推動的,但算力推動的AI已經到了瓶頸。”天風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趙曉光如是說。

同時,他在近日出席活動時談及OpenAI內部管理層變化時表示,或是因為它們遇到了瓶頸而停滯不前。OpenAI發展停滯不前的本質原因很大程度在於沒有數據。

對於AI的未來,趙曉光直言,數據來自於場景,也就是應用。無論是在C端還是B端,如果沒有應用(的蓬勃發展),AI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如果沒有場景、數據,AI就很難拿到最核心的生產力,即使有大模型也很難優化而產生實際作用。

未來AI發展的重點,趙曉光認為,To C領域需要打造場景,而To B領域毫無疑問是發展物聯網,打造萬物互聯。這兩點也跟小米長期聚焦的地方,不謀而合。

11月16日,小米在2023年小米IoT生態夥伴大會上宣佈成功構建全球最龐大的消費級IoT平臺。據瞭解,小米的IoT平臺目前已經連接了6.55億臺設備,其中擁有5個及以上小米IoT設備的用戶數量已超過1300萬。

此外,小米的IoT生態系統超過9000個合作夥伴,覆蓋了超過200個不同品類的產品。米家App的月活躍用戶達到了8290萬,而小愛同學更是月活躍用戶超過1.1億。

今年年初官方發佈的一組數據顯示,被激活小愛同學的設備數達4.59億,小愛同學支持控制共79類,支持智慧產品共計5312款,小愛同學語音交互次數累計達2158億。

以上數據都展示出小愛同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高使用率和廣泛連接性,意味著關鍵性的場景、應用和數據、生態等AI Agent持續成長發展的必要條件,小米已經緊緊拽在手裡了。

值得關注的是,小米為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了萬物互聯的一切準備,使其在AI的下半場競爭中,及與全球眾多科技巨頭的持續較量過程裡,先一步佔據了有利的位置。

11月,美國科技公司Humane發佈了首款AI硬體產品AI Pin,初步顯示出邊緣側計算的巨大潛力,各類AI消費電子產品在AI技術賦能和支持下,其場景落地預期將非常迅速。

缺乏生態和用戶數據的支持的AI Pin,它出現會否只是曇花一現?它所帶來創新刺激,會不會只能成為小米這些科技巨頭在AI時代新一輪增長中的“助燃劑”?相信一切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