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拖多”到“多管一”,4名基金經理共管1只產品原因探究,會成為趨勢嗎?



財聯社9月27日訊(記者閆軍)
曾經藝員基金、網紅基金經理自帶流量,“一拖多”掛產品的現象悄然生變,取而代之的是雙基金經理甚至多基金經理共管一隻產品。

近日,財通資管發佈公告稱,旗下兩隻基金新增石玉山為基金經理,增聘基金經理後,這兩隻基金將由4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今年以來,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密集發佈,兩位基金經理共管成為業內常態,甚至行業中3人共管甚至4人共管一隻產品的現象日益新增。 財聯社記者統計顯示,截至9月27日,全市場有15只基金由4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從管理產品的類型來看,固收+、REITs以及指數類基金,這些產品和主動管理產品不同,更加講究團隊的合作,囙此採取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相對合適。”某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從產品管理效率出發是是公司考慮增聘多基金經理共管的初衷。

另一方面,多人共管產品的增多是基金公司向平臺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不少公司在反思藝員基金經理在當下暴露的問題後,開始考慮走投研一體化平臺型模式,不再突出基金經理個人。 此外,“以老帶新”、為藝員基金經理減負等多重原因之下,也是導致現在多人共管情形顯著增多的原因。

又見“四管一”基金公告

9月23日,財通資管公告稱,旗下財通資管積極收益、財通資管瑞享12個月分別增聘石玉山為新任基金經理,兩隻基金在增聘後,均由四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從“一拖多”到“多管一”,4名基金經理共管1只產品原因探究,會成為趨勢嗎?插图1

從石玉山的簡歷來看,2021年7月加入財通資管,先任固收公募投資部基金經理助理,隨後升任固收公募投資部基金經理,管理產品的年限並不久。 這就不難看出,增聘基金經理有些“老帶新”,培養年輕力量的目的。

不過從財通資管的產品的基金經理配寘來看,多基金經理的現象較為常見,現時旗下有財通資管積極收益、財通資管鑫逸、財通資管瑞享12個月三只產品分別有四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有市場觀察人士指出,採用多基金經理共管的形式,除了帶新人,也與產品性質、公司稟賦相關。 以財通資管上述三只基金為例,均是固收多策略產品,在固收基礎上,可能有可轉債、權益、衍生品、外匯甚至量化等增强策略,這就對基金經理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並非單一投資模式就能達到效果,在產品管理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分工,由不同的基金經理參與其中, 以團隊的形式更精細化的去運作管理成為較好的選擇。

“四管一”基金數量達15只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場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基金為兩位以上基金經理共管。 一直以來,不少公司對固收+產品均採取了雙基金經理管理模式,一比特負責固收方向,另一比特負責權益增强部分,雙方配合得好就能達到1+1>2的效果。 “只管理固收或者只管理權益本身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固收+要求取二者之長,能够為投資者帶來穩健並且有超額的收益,這更是難事,囙此採用雙基金經理配合更為合適。”華南某中小公司基金經理此前表示。

從雙基金經理到多基金經理共管,是今年更為明顯的新趨勢。 財聯社記者統計顯示,截至9月27日,全市場有15只基金由4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從“一拖多”到“多管一”,4名基金經理共管1只產品原因探究,會成為趨勢嗎?插图3

從產品類型上來看,這些4人共管的基金多集中在固收+、指數型和REITs。 如上述財通資管的固收多策略產品,固收+類產品本身組合的構建上較為複雜,中短債、可轉債、股票甚至商品等資產投向就較為複雜,再疊加宏觀研判、風險控制等,這對產品的多元化精細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多人共管能够在組合上優勢互補、查缺補漏。

值得關注的是,REITs幾乎均為3人或4人共管。 Wind資料顯示,當前全市場31只REITs產品中,僅有3只為單一或者兩位基金經理管理,其餘28只均為三人或四人共管。 REITs作為結構化金融產品,相比於一般的公募產品,呈現出多層結構、產品結構複雜、參與主體較多,職責劃分和協調難度較大等特點,囙此,基金公司傾向於採取多人共管的模式運作。

向投研一體平臺型模式轉變

經歷了前兩年轟轟烈烈的基金經理“造星”之後,不少基民仍套在高位,基民承受虧損之痛,基金公司與基金經理承受著指責與壓力,這讓不少基金公司開始反思與調整當下的投研模式。

有分析人士指出,多基金經理共管側面反映出當前不少基金公司希望轉型的方向:即在統一的投資觀念之下,公司內部成立不同的研究小組,用以支持不同類型的產品,打造投研一體化平臺,擺脫對基金經理個人的依賴、策略空間不足等問題。

當前,已有多家基金公司旗幟鮮明提出要做平臺型基金公司,把公司的發展定義為倚重平臺的力量而非個人的突圍。

具體打法上,華南某基金公司給出範本:一方面是從投研平台化構建、組織架構、考核激勵機制上均側重在協同管理,以更加系統化的管道運作,強調投研一體化搭建平臺模式,構建起投研互動融合的底層價值觀,淡化藝員基金經理; 另一方面,合理看待規模,尤其是單個基金經理的規模,有意識的限制單個基金經理規模,通過把規模控制在基金經理能力圈範圍以內,把側重點放在業績的穩健上。

誠然,多基金經理協同管理的模式更加考驗團隊的合作能力、溝通機制,也對共管產品策略一致性與業績連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華南某業內人士就指出,有些產品由三到四人共管,可能在實際的管理中,主要參與管理的可能只有兩名基金經理,多人管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因產品而异、因人而異。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